在進入正題前,先小小碎唸一下熊ㄇㄟ在台北,我們一家三口最近的生活!

這一周真的是忙碌的一周,因為熊ㄇㄟ回來台北。。。

熊ㄇㄟ要回來,我們這對呆頭父母當然是開心的不得了,早在一個星期前就努力的打掃環境,爲的就是讓熊ㄇㄟ有舒適的環境,我們可是把家裡打掃的一塵不染,就連窗簾/椅墊/床單都換新的呀。
加上要準備熊ㄇㄟ的書本/日用品,上個星期真的好忙碌好忙碌,不過卻是那種心裡會微笑的忙碌!

不過,這對爸媽後來覺得此舉好像有點多餘,都住阿公家,家裡打不打掃好像一點關係也沒呀!其實是媽媽最近又愛上居家佈置,拿熊ㄇㄟ要回來當個藉口,可以順理成章的花錢添購家飾,本來希望把家裡變成樣品屋那樣美麗,可惜櫃子來不及添購呀!(熊爸比的心淌血ing)


原以為熊ㄇㄟ回來後,我們住夫家,一切的忙碌就會終止,沒想到,熊ㄇㄟ回來我們更更更忙了。

因為,熊ㄇㄟ真的是大紅人!!
在南部,熊ㄇㄟ還沒有起床,就有鄰居姨婆邀約熊ㄇㄟ去玩的電話。
在北部,熊ㄇㄟ都還沒到家,就有親戚朋友預約熊ㄇㄟ見面的時間。

熊麻麻只能說,熊ㄇㄟ在北部停留的時間太短暫+想帶熊ㄇㄟ去的地方太多,所以熊ㄇㄟ在台北的這幾天,我們天天都有行程。。。

才短短的幾天,我們去了百貨公司/米拉親子餐廳/木柵動物園/大賣場/通化街夜市,想見的/要見的親友們都見過了。即便這幾天熊爸比熊麻麻恢復正常上班,每天也都過的好充實呀!(雖然每天都很開心,熊ㄇㄟ也很快樂,我們這對父母可是累到嚴重睡眠不足!)


ㄟ!前言好像又囉哩八說的太長了。。。

記得前兩個月熊麻麻還會開心的跟親友們說熊ㄇㄟ會說話了,而且那個階段的熊ㄇㄟ,跟她說什麼事,都會對你點頭說「好」、「對」(喔!實在是有夠可愛。)

當然,當熊ㄇㄟ真的照做的時候,那還真的教人驚喜(熊ㄇㄟ呀!沒想到你已經這麼懂事了啊!)

像是熊麻麻幫熊ㄇㄟ穿好衣服,要幫熊ㄇㄟ穿鞋子時,
熊麻麻最常跟熊ㄇㄟ說:「去拿鞋鞋過來,媽媽幫你穿。」
熊ㄇㄟ點頭:「好~ㄨ~
立刻走出房門,跑到客廳找鞋子,在拎回房間給熊麻麻。(熊ㄇㄟ真的懂也!)

因為問什麼,熊ㄇㄟ幾乎都會回答好,加上熊ㄇㄟ說好時總會拖著長長的ㄨ的尾音,變成「好~ㄨ~」,一整個就是可愛可愛真可愛!這個時期熊ㄇㄟ真的是標準的好!好!好寶寶呀!(陶醉中的熊麻麻)


可是,最近這個好寶寶卻越來越有個性,越來越有主見/越來越叛逆啦!
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,熊ㄇㄟ三不五時就把「嗯沒(客語的:不要!)掛在嘴邊,問十句有七八句都是「嗯沒而且這兩個字說的還非常的簡潔/標準。。。

問熊ㄇㄟ:要不要洗澡?
熊ㄇㄟ:嗯沒!

問熊ㄇㄟ:要不要吃餅乾?(連這種攸關她福利的問句,都拒絕。。。)
熊ㄇㄟ:嗯沒!

最近,幾乎所有的答案都是否定的!每次的問句都會先以嗯沒回答!

不知道熊ㄇㄟ是故意要說「嗯沒」來跟我們鬧著玩!還是認真的拒絕!面對這個不要!不要!通通都不要寶寶,還真是傷腦筋呀!(熊麻麻的小心機又被引燃了)


還好,曾經看過一篇育兒文章,有提到父母和子女說話的方式,不要讓回答只是:是/不是。要/不要。好/不好。這樣的肯定句。。。

有一次在逛大賣場,會走路又愛走路的熊ㄇㄟ又興奮的開始在賣場暴走。
考慮到熊ㄇㄟ還小/個頭小,賣場的推車又多,很容易被撞傷。

問熊ㄇㄟ:給爸爸抱抱好不好?
熊ㄇㄟ:嗯沒!

後來又改用這樣的問句:你要給爸爸抱還是媽媽抱?
得到的答案依然是:嗯沒!

天哪!這不是兩三歲的孩子才會發生的事情嗎?沒想到,我們這對父母這麼快就要面臨孩子的叛逆期呀!

偏偏我們家熊ㄇㄟ又是吃軟不吃硬,熊麻麻有時候被逼急了也顧不得她巨蟹座纖細敏感的心,只好用堅定的神情告訴熊ㄇㄟ:「你不要抱吼!那我們回家。」(什麼都不要!讓媽媽真的很頭疼呀!民主也是有限度的,如果無關緊要的事情,那就算了!但是關係到安全問題,媽媽我絕不讓步。)

這時候,儘管熊ㄇㄟ先前不願意,也只能乖乖伸出手,讓我們抱抱。。。我那個好!好!好寶寶這麼快就變啦!

只能說,育兒這條路真的是充滿無比的挑戰呀


熊麻麻在網路上找到關於幼兒反抗期的文章,看來我們熊ㄇㄟ的反抗期真的提前到了。

「不要!」、「我不要!」 
李駱遜(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副研究員) 

家有兩歲幼兒的家長可能常碰到這樣的情形,天涼要給他加件衣服,他搖頭說﹕「不要」;吃飯要他多吃些蔬菜,他也拒絕﹕「我不要吃」,幾乎要他做什麼,都是以「不要」來回應,或堅持自己的意見、主張,令家長生氣,這還子怎麼這麼不聽話?並開始懷疑這麼小的孩子是不是也有反抗期?要不要好好管教?該如何管教? 

由他們這樣的行為表現看起來的確有反抗大人意見的傾向,美國人還將這時期孩子的行為稱為「Trouble two」,就表示這是一個麻煩階段的開始。然而,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開始。從孩子漸會說話,能以話語表達意念;會走路,擴大行動的範圍;有強烈的好奇心,對凡事都感新奇,都想探索、模仿、了解,因此他的小手、小腳、小腦袋整天忙個不停。在此同時他也發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,發覺自己和生活情境的關係,了解自己具有操控環境的能力,逐漸可以獨立自主,亦有想要自主的意志。此外,他們也在了解大人的規範是什麼?試探大人能忍受的極限在哪裡?在此歷程中逐漸了解什麼是可以做的?什麼是不可以做的?

但是限於知識、能力和經驗的不足,一方面有自己的意見,並堅持己見,另一方面卻是心有餘而力未迨,譬如外出時要自己穿鞋子,卻拒絕穿襪子;鞋子又左右不分的穿上,爸媽要他換過來或幫他換,他又固執的非要這樣穿不可,不肯更換。類似的情形經常發生,你要往東,他偏要向西,十分不合作,造成父母親的困擾,親子關係亦緊張。

當孩子常常表示「不要」或和父母親意見相左時時怎麼辦呢?是看誰比較厲害,使對方讓步?或強迫孩子服從,使得孩子大哭大鬧?這樣的處置方式可能都無效,反而使大家都不愉快,也未適當的解決問題。不妨試試下列的方式﹕

 1、當孩子表示不願意的時候就不要勉強,以「我是愛你」、「我是為你好」的想法強迫他一定要接受你的意見。

 2、設法了解他拒絕的原因,以及他想要怎麼做,請他說給你聽或做給你看。當孩子無法清楚表達心意時,則可用猜測的方式及示範的動作做給他看﹕「是不是這樣啊?」多試幾次,了解他的想法。

 3、提供一些選擇,而不直接拒絕他的想法,譬如天冷要他多穿一件衣服,他可能不願意,但告訴他「你自己去選一件最喜歡的衣服來穿。」他對自己能有選擇權感到滿意,同時也可以達到父母親原先的目的了。

 4、當孩子肚子餓了、睏了、生病了、或處於陌生的環境裡,要孩子聽話、合作時比較不容易。因此,如需他的合作,最好避開這些情況,否則會使彼此情緒大受影響。

 5、訂定行為的規則,讓孩子知道他該做什麼,或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導他去做,而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不應該做的事上,譬如玩得正起勁,拒絕吃飯時,就以較能吸引他的方式說,「熊熊的肚子也餓了,我們請他一起來吃飯,他吃一口,你吃一口,看誰吃的比較多,就會長高高、壯壯的。」

 6、以「我們一起來做」的方式,教他如何做,跟他一起做,鼓勵他自己做,做完後給予愛的鼓勵。幫助孩子明白你的期望,從「做中學」中也知道做事的方法。譬如家中新添了弟弟或妹妹,他也會過去摸摸、拍拍,此時趁機告訴他﹕「你也好喜歡弟弟呀?弟弟也喜歡你拍拍他耶,來,我們一起輕輕的拍拍,像這樣,你看他好舒服唷!謝謝哥哥!」

 7、建立生活事物的慣例及順序,讓他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,不要常常變化,當他能掌握這樣的過程,也較容易遵循這樣的過程,而有安全感,譬如睡覺之前要洗澡、刷牙,洗完後換上睡衣,父母親會和他一起看一本故事書,或親親他、抱抱他,再留盞小燈睡覺。

當孩子想要自主,想要自己做事時,在沒有危及安全及健康的顧慮下,應多鼓勵他嘗試,邀請他一起做,減少阻止他的想法。不可有時鼓勵,有時限制,讓他無所適從,也不要為了一己之便,急於替他完成,就可降低他拒絕和不合作的可能性,還可培養他對自己的自信心,照顧自己的能力,走向獨立、自主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ulpegg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7) 人氣()